直播帶貨不能只追求主播效應 要重視消費者權益
日期:2020-06-24
若評定2020年的高頻熱詞,無疑少不了“直播帶貨”。據商務部統計,僅今年第一季度,全國電商直播已超過400萬場。
直播帶貨火爆,也存在消費糾紛問題。北京消協通過對直播帶貨平臺的調查,發現有部分平臺存在虛假宣傳。中消協的消費者調查也顯示,有37.3%的人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,即便在直播帶貨處于上升期的2019年,品控、售后、發貨等問題也頻頻發生。
有消費就會有糾紛,就會有消費者的維權,從這點上說,維權直播帶貨并非新鮮事。虛假宣傳、品控售后發貨等問題,其存在時間堪與電商發展史比肩。直播帶貨不僅是消費場景變化,也是電商經濟的新增長極。大量線下經營主體轉戰直播風口,交易規模擴大,若不充分重視消費者維權問題,便是漠視消費者權益。
從監管層面說,若未及時祭出重拳,便會有治理真空,威脅方興未艾的直播帶貨經濟。長久看,受益于直播帶貨的各類市場主體,也不免遭其連累。對線上真實存在的虛假宣傳現象、假冒偽劣產品,監管要持久在線。
直播帶貨本質是營銷,直播是形式,帶貨才是根本。為了爭奪消費者,帶貨必然追逐主播影響力、價格優勢及銷量數據。直播“翻車”的原因往往是重營銷、輕產品質量,導致品控售后出紕漏。
中消協調查發現,觀看直播的人主要是了解商品,“性價比”和“喜歡程度”是購物關鍵因素,有60.1%的人是因商品性價比才“剁手”下單。因而,直播帶貨只追求主播效應,忽略質量管控,無疑是本末倒置。
直播帶貨能快速發展,離不開電商平臺運作。然而,為搶市場,吸引帶貨主播、產品品牌入駐,不免有平臺在監管上睜只眼閉只眼。整治直播帶貨亂象,平臺要主動作為。調查中,受訪消費者對于“主播是否就是經營者”的問題認知較為模糊,這導致人們有意維權,卻找不到合適的對象,因而平臺要明確帶貨責任,暢通維權通道。
除極少數頭部主播外,不少帶貨主播的從業素質不盡如人意,比如對品牌的生疏,導致介紹時無法滿足觀眾需求,難以讓消費者產生黏性。
新事物發展并非一路暢通,而總是在動態中完善,直播帶貨同樣如此。近日,中國商業聯合會牽頭制定《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范》和《網絡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》兩項標準,將細致規定直播帶貨準入、運維及監管方方面面。今年7月,浙江將首發直播電商服務規范,設置主播“負面行為”清單。這些舉措的出臺,釋放著引導規制直播帶貨行業發展的信號。只有行業內外規范力量增強,專業人才涌現,直播帶貨經濟才能逐步告別亂象。
特惠套餐
更多 ?套餐名稱 | 套餐價格 | 其它 |
---|---|---|
惠 8元門戶套餐10家 | ¥8.00 | 購買 |
惠 地方門戶套餐 | ¥270.00 | 購買 |
惠 財經金融套餐 | ¥600.00 | 購買 |
惠 IT科技數碼套餐 | ¥500.00 | 購買 |
惠 99元56個站套餐 | ¥99.00 | 購買 |
最新發布
-
巧克力商品軟文:巧克力是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美食,其口感絲滑細膩,令人回味無窮
2023-07-07
-
記錄孩子軟文: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的,他們的成長經歷也是不同的
2023-07-07
-
新穎的軟文: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,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
2023-07-07
-
關于姓氏軟文: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,有著悠久的姓氏文化。
2023-07-07
-
夏季郊游軟文:夏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游的季節之一
2023-07-07